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某天一个15岁的孩子对他的父母说,“我干嘛努力学习,你们努力就好了,反正你死了都是我的。”

这话说的,好像真的很过分,可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看,他讲的就是实话呀!

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引申出几层思考:一、父母挣多少钱够你花一辈子?二、你为什么不去创造财富回馈父母?三、父母的财产一定要由子女继承吗?

 

记得十几年前看到一则新闻,某未成年人发现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,于是打开煤气把父母都谋杀了。他的父母均是大学老师,因无法生育领养了他,视如己出,一向宠爱。但是,某天当他听说自己不是亲生的,他很怕将来父母不将遗产留给他,于是设计杀害养父母。

 

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可对于一些中国孩子来讲,他们的“道”就是父母。

我们处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发达的时代,今天,绝大多数中国孩子都不用过局促的生活。对于许多孩子来讲,父母就是提款机,并且是提不完的提款机。中国孩子需要任何东西第一想到的就是父母,第二想到的就是爷爷奶奶;而外国孩子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是卖掉自己的玩具或者去打工什么的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?

 

你是否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,“妈妈、爸爸这么辛苦,就是为了你。”

电视剧里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台词,“你个不孝子,我还不是为了你吗?”

谈起现在孩子的自私,人们总是把矛头指向孩子,实际上在批判孩子的时候,我们是否应该有种反思,我们给予他们的是怎样的教育。

当我也成为妈妈,有了自己的宝宝。我发现其实无论是东方的“人性本善”,还是西方的“人性本恶”,都过于绝对。人生来很简单,生来就要找吃的(为了生存);不论父母多疲惫的抱着他,他都会开心依偎在你怀里。人生来既不恶也不善,只是想舒适的待着。

当他们渐渐长大,发现从父母处获得财富是最便捷、最舒适的途径后,这条“道”就会是最先选择或最优选择,以至于后来都忘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。

 

记得两年前我去深圳朋友的公司参观,他是做境外保险代理的,在深圳当地他们做的特别好。在他们的会议室里,我看到他们销售人员向几个年轻人介绍他们代理的境外保险产品,我当时就问朋友,“这是你们的新员工培训吗?”他说那些年轻人都是他们的客户。我当时很惊讶。因为,朋友代理的这种保险产品,其实更贴近理财产品,它是一种起步很高(起步千万),但收益比较稳定理财产品。有点近似于内地的投连险。

在我心目中,投连险的定位应该是收入较高,但不善于理财或没有时间理财的成功人士。这些年轻人二十岁出头就功成名就了!?朋友讲,现在投他们产品的人相当多一部分就是年轻人,他们不想继承父辈的事业,尤其是制造业,不想特别辛苦的赚“小钱”,可是在新经济环境下自主创业又没什么信心,把钱交给专业的理财机构打理,拿一个稳定的收益,既不辛苦又避免一下子把钱花光的尴尬。

难怪网上流传一句话“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”,有个“富爸爸”一辈子不用愁了。

 

中国社会最近几年又出现一个新词,叫“啃老”。

有人说“啃老”是社会的错,没有提供给大学生很好的就业岗位,教育与就业脱结。有人说“啃老”是因为很多人下岗后再就业难。总而言之,把过错归结于大环境。我们是否应该反思,同样的大学毕业的孩子,为什么有人回去“啃老”了,有人在艰苦努力中取得了社会的肯定;有人下岗后在家溜狗,对社区提供的工作挑三拣四,有人接受再就业教育,重新上岗甚至成功创业。

 

找不到工作埋怨社会,没有钱埋怨父母。为什么慈父慈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吃苦耐劳,凭借自己的奋斗搏出一片天地,这是哪里出了问题?就是教育。

教孩子奥数、英语文化课,教孩子勤奋善良有美德,更该教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。消费和会消费是两个概念,赚钱和会赚钱也是两个概念。从小就“授之以鱼”,不如“授之以渔”,让孩子懂得珍惜财富的前提是要正视财富。中国式教育就是少了一堂财富课,所以说中国有句古话叫“富不过三代”,父辈的经商法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,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也不关心生意里那“鸡毛蒜皮”的赢余,所以中国的财富传承就显得短暂,中国的家族企业到了第二代就开始有问题了。相较而言,国外的家族企业寿命就比中国长。

我们知道少年巴菲特就是赚钱高手,6岁的他就跟着父亲张贴销售股票的海报。而世界首富卡洛斯也是从小就跟在父母身边学习做生意。在美国、英国、法国,不仅家庭重视对孩子的财务教育,公立教育对此也相当重视,美国的儿童理财教育已有80年的历史,现在财务教育已成为其教育体系里的一部分。

那么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对孩子进行财富教育呢,请继续关注……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森

王森

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

王森,《财商180》栏目制片人兼总策划,资深财经媒体人,原央视证券资讯频道《财智汇》栏目主编。

文章